股资源-股票学习站-学炒股-股票课程-炒股教程-分析选股指标-入门基础知识

 找回密码
 注册昵称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发新帖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从《忏悔录》到《复活》

 
    [-----复制链接-----]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0980
楼主
2020-4-15 03:36:52
【资料名称】:30部经典:忏悔到复活    
【资料描述】:

  编辑推荐
  《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从忏悔录到复活》带给你一种信心:阅读就是与大师对话,与自我对话,与人生对话。拿起来,读吧,这里有精神性的惊艳和生存性的颤栗,欣悦使书页变为门槛。
  内容简介
  真正的文学,一方面贴近苦难深渊,另一方面仰望灿烂星空,是人类生存暗夜中的超越之思,给人带来灵魂的惊艳和颤栗。本书精选三十本深受基督教精神资源影响的一流世界文学名著进行导读和评析,既有内容简介,又有解读门径,既有对作家精神谱系之溯源,又有对作品艺术神韵之赏析,资料性和感悟性并重,一书在手,即可领略人类精神险峰上那无限风光。
  作者不因个人偏好而忽略客观史识,不因风景瑰丽而忘记归路,大力引介中国文化传统稀缺元素之同时,又力求对人类生存和个体困境有深入反思。
  本书带给你一种信心:阅读就是与大师对话,与自我对话,与人生对话。拿起来,读吧,这里有精神性的惊艳和生存性的颤栗,欣悦使书页变为门槛。
  作者简介
  齐宏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研究领域为基督教与中西文学。近期出版专著《心有灵犀——欧美文学与信仰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诗集《彼岸的跫音》,已在《文化中国》(加拿大)、《南京大学学报》、《中国比较文学》、《南京师范大学学报》、《江苏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论坛》、《基督教文化学刊》、《跨文化对话》、《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在《蔚蓝色》(美国)、《海外校园》(美国)、《钟山》、《青春》等刊物发表散文、诗歌多篇。
  目录
  序
  处境篇
  一 心魔(《蝇王》)
  二 诱惑(《白鲸》)
  三 分裂(《化身博士》)
  四 失落(《失乐园》)
  五 空虚(《传道书》)
  六 绝望(《变形记》)
  七 荒凉(《荒原》)
  八 疾病(《癌症楼》
  九 死亡(《伊凡?伊利奇之死》)
  十 苦难(《约伯记》)
  求索篇
  十一 追寻(《浮士德》)
  十二 方向(《你往何处去》
  十三 欲望(《安娜?卡列尼娜》)
  十四 务虚(《务虚笔记》)
  十五 证悟(《吉檀迦利》)
  十六 自省(《复活》)
  十七 延宕(《哈姆雷特》)
  十八 牺牲(《双城记》)
  十九 超越(《神曲》)
  二十 仰望(《天路历程》)
  信念篇
  二一 理想(《堂吉诃德》)
  二二 智慧(《先知》)
  二三 良心(《悲惨世界》)
  二四 爱情(《雅歌》)
  二五 诗意(《日瓦戈医生》)
  二六 忏悔(《忏悔录》)
  二七 思想(《思想录》)
  二八 恩典(《路加福音》)
  二九 自由(《卡拉马佐夫兄弟》)
  三十 永恒(《海的女儿》)
  跋
  精彩书摘
  走了一段时间,小和尚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 “男女授受不亲,何况咱们又是出家人……您刚才怎么能背一名女子 过河呢?” “哦……你是说刚才那女子啊……我已经把她放下了。你怎么还背着 她?” 老和尚回答。 这个寓言故事暗藏禅宗机锋,机智又巧妙地指出“魔由心生,孽由人 造”,人们不也常说“你心里有鬼”这样的话吗? 获诺贝尔奖的“英国当代文学经典”《蝇王》一书的主旨也可用“心 魔”二字来概括。当然,作家戈尔了的灵感,不是来自中国禅宗或印度佛 教,而是来自《圣经》。 他给书起名叫“蝇王”,即“苍蝇之王”,此名称来自于希伯来文 Baalzebub,意为“蝇神”,在《圣经》中特指非利士人以革伦城所拜之神 ,在《旧约》时代名声很响,据《列王记》记载,公元前9世纪,以色列王 亚哈谢不慎从阳台上跌下得病,就是去求问这位神祗自己会不会好,此事 受到先知以利亚严厉的斥责。 小说《蝇王》中,孩子们猎杀野猪后砍下猪头,插在木棒上,猪头上 落满了苍蝇,变成了“蝇王”。荒岛上,还有孩子们特別惧怕的“野兽” ,其实那是一位飞行员腐烂的尸体,上边也落满了苍蝇,也是“蝇王”。 苍蝇聚集处正是藏污纳垢之处。在戈尔丁看来,这样的污垢不只在小岛上 存在,不只在人心外存在,也存在于人心深处,根本就是人心的一部分, 人心深处的邪恶也会源源不断生出来,就像蜜蜂制造蜂蜜。 真正认识到这一点的是小说中的西蒙,他类似于《圣经》中的先知, 戈尔丁也说“在我的寓言中,他是一位耶稣式的人物”,是他首先说出“ 大概野兽就是咱们自己”这样的话,结果被孩子们轰下去了。后来,他上 山发现了“野兽”不过是一个腐烂的人,于是冲到山下要告诉孩子们,让 他们不要再恐惧,没想到被发狂的孩子们当成“野兽”给活活打死了。人 心中的魔障使人不愿知道真相,人对自己本性如戈尔丁所说的那样是“惊 人的无知”。 因此,那个猪头变成的“蝇王”嘲笑西蒙说: “别梦想野兽会是你们可以捕捉和杀死的东西!”猪头说道。有一阵 子,森林和其他模模糊糊地受到欣赏的地方回响起一阵滑稽的笑声。“你 心中有数,是不是?我就是你的一部分?过来,过来,过来点!我就是事 情没有进展的原因吗?为什么事情会搞成这副样子呢?” 这正是《蝇王》的主旨。“蝇王”其实在人心中,是人本性的一部分 ,人犯罪堕落不是社会原因,也不是私有制熏染,而是人自身的幽暗本性 所致。 英国作家巴伦坦曾在19世纪中叶写出《珊瑚岛》这样的荒岛小说,里 边写到拉尔夫、杰克等少年人在轮船失事后漂流到小岛上,如何团结友爱 ,战胜了海盜,帮助了土人,还发现了宝藏等等。一百年后,戈尔丁对此 不以为然,认为他的前辈巴伦坦对人的本性过于美化,因此在《蝇王》中 才反其道而行之,特意安排这群几乎同名的少年人也同样流落到一个荒岛 上,不过这次叙述的不再是他们如何善良和豪侠,而是写他们如何不用人 教就倾向于放荡和邪恶,不再写他们如何团结和友爱,而是写他们如何分 裂和残酷。更重要的是,放荡、邪恶、分裂、残酷等,他们似乎天生就会 ,邪恶这一面的吸引力远远大干善良、豪侠、团结和友爱那一面的吸引力 。 为了体现这样的主旨,他安排一帮孩子们在岛上进行一场实验,轰轰 烈烈而又悄无声息的人性实验。戈尔丁巧妙设计了拉尔夫和杰克的矛盾、 斗争。显然,小说中的金发少年拉尔夫代表了人类文明化自身的努力。他 一到荒岛就用海螺为号召集了所有幸存的孩子们,让孩子们投票选出首领 ,告知大家必须侦察地形,还制定了发言规矩,指挥孩子们生火,安排人 看守好火堆,好向外界求救,也要大家搭建窝棚,还要大家在固定地方大 小便等。而脸上有雀斑的杰克,则代表了人类自身野蛮的冲动。他一到岛 上,就闹着要当首领,后来把脸上涂得花花绿绿,对吃肉、打野猪着迷, 带着大家去疯狂屠杀野猪,祭拜猪头“蝇王”,还带领大家狂欢,狂欢中 他们杀死了西蒙。后来,他干脆带着大队人马离开了拉尔夫,占山为王, 谁要是不听他就用残酷的惩罚对待。这一招比拉尔夫苦口婆心的说服有效 多了,最后,大多数人被杰克拉了过去。 拉尔夫他们几个孤零零地住在窝棚里。他们在睡觉的时候,听到有树 枝折断的声音,拉尔夫在绝望中乞求“野兽”去选小家伙们吃。黑暗中, 有人袭击窝棚,他们自相打斗,杰克他们乘乱偷走了猪崽千的眼镜。猪崽 子他们拿着象征权威和秩序的海螺去城堡岩那边去要回眼镜。到了城堡岩 下,猪崽子大声质问他们是“像你们那样做一帮涂脸的黑鬼好呢?还是像 拉尔夫那样做一个明白事理的人好呢”?是“照规则、讲一致好呢?还是 打猎和乱杀好”?是“法律和得救好呢?还是打猎和破坏好呢”? 说得多好,但已经没人听得进去。 结果,杰克的忠实手下罗杰把全身重量压在杠杆上,一块巨大的岩石 从山顶滚落下来,拉尔夫只顾自己躲起来,猪崽子没了眼镜什么都看不见 ,于是—— 巨石在猪崽子的下巴到膝盖之间这一大片面积上擦过;海螺被砸成无 数白色的碎片,不复存在了。猪崽子一言未发,连咕哝一声都来不及,就 从岩石侧面翻落下去。巨石又弹跳了两次,最后消失在森林之中。猪崽子 往下掉了四十英尺,仰面摔倒在海中那块红色的方礁石上。脑壳崩裂,脑 浆直流,头部变成了红色。猪崽子的手臂和腿部微微抽搐,就像刚被宰杀 的猪的腿一样。随后,大海又开始起落,发出了缓慢而长长的叹息,白色 的海浪翻腾着冲上礁石,又夹上了缕缕粉红色的血丝;而随着海浪再退落 下去,猪崽子的尸体也被卷走了。 后来,他们对拉尔夫也赶尽杀绝,放火烧林,整座树林整个小岛都被 他们点着了。拉尔夫逃出树林,遇到一艘巡洋舰军官才侥幸获救,最后他 失声痛哭,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 这已不是一场孩子玩的游戏,而是成人世界的寓言。人类不是一次又 一次经历到黑暗战胜光明、邪恶战胜善良的斗争吗?戈尔丁最后安排大人 们介入救了这群孩子,可是,谁又来救出黑暗中自相残杀的大人呢?也难 怪戈尔丁称自己是“悲观主义者”,对人类的命运和前途实在难以乐观起 来,戈尔丁的目光中有着悲天悯人的忧伤。 《蝇王》中猪崽子的眼镜给岛上带来了火,这火蔓延开来却几乎要烧 毁整个荒岛。而原罪正是人心中的魔影,人人都无法避免。《圣经》提及 人堕落后,原罪成为人性中挥之不去的黑暗,无论人类的文明如伺进步和 发展,也绝不可能完全消除得了世界的黑暗,因这黑暗不仅仅在外界,更 在人心里头,甚至,这种黑暗随着科学的进步而扩大和蔓延,人类的无知 也随之增长。这是《圣经》的观念,戈尔丁受此影响很深。 戈尔丁的思路也暗合了美国神学家尼布尔对人类罪性的划分。尼布尔 认为“人生一有焦虑,就会产生骄傲和情欲。人若寻求将其偶然[生生存抬 升到无限意义之域,那他就会陷入骄傲;人若寻求通过沉溺于‘易变之善 ’及自失于某种自然的生机之中,来逃避其自由的无限可能性及自我决断 的危险与责任,那他就会陷入情欲”。如果说杰克很明显是情欲之罪的代 表,那拉尔夫的所作所为也体现了某种骄傲。拉尔夫看似是一个小面角色 ,但他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一方面固然想在岛上建立某种秩序,但他自身 也渴望攫取更大权力以显示自己的荣耀,他完全不尊重猪崽子的自尊心, 猪崽子明明告诉他不要告诉别人自己的绰号,但他一转眼就公开说了出去 ;一遇危险,马上想牺牲自己手下的小家伙们给“野兽”吃。这是尼布尔 所说的“权力的傲慢”。所以,戈尔丁放弃了巴伦坦塑造近乎完美的少年 英雄的意图,而是着力写出个人心中普遍性的邪恶。连稍具正面角色的猪 崽子,孩子们用他的眼镜给岛上带来了火,但他自己太过于轻信科技和文 明的力量,这正是尼布尔说的“知识的傲慢”。小说中的先知角色两蒙, 从他悲慘的遭遇来说,类似于一个发挥启蒙功能的先知,但他也有自以为 精神优越从而看不起小孩子们的一面,他的精神的优越性也和他的神经质 混合在一起,或可近似于尼布尔所说的“精神的傲慢”。骄傲和情欲吞噬 了所有人。 总之,个个都自我中心和自以为义,有时候明明知道应该做什么,却 偏偏放任自流。而更可怕的是,人们对自身心灵中的魔影表现出惊人的无 知,被“进步”、“发展”这些大词型瞎了心眼! 当然,除了人心灵中的魔影,《圣经》还提到了魔鬼或“撒旦”等灵 界事物的存在,这和戈尔丁把灵界秘密都归结于人心孽障不完全一样。 不过,人类确实太像讳疾忌医的蔡桓公,绝不愿被人指出得了病。这 或许就是《蝇王》手稿曾被21家出版社拒绝过的原因。
  前言/序言
  跟书打交道这么多年,我最大的体会是读书要读经典。读一本坏书的最大坏处是耽误了同时渎一本好书。“开卷有益”固然不错,但那是在有了扎实的精神底子之后。何况人生苦短,更不应该出租自己的头脑成为平庸思潮的跑马场,跑来跑去一辈子,弄得心灵反没了安顿,岂不可悲? 马克·吐温说所谓经典就是人人盼着已经读过却没有人愿意去读的作品。经典难读,那些最伟大的典籍拒绝人随意进出,它们以拒人千里之外的方式显明自身的深邃和高贵。
  然而,经典无一例外都具备一种品质:质朴。只要你肯谦卑,肯花上时间一读再读,就发现它们不噱头,不炫耀,对人生有真知灼见,确实见证了人生的种种奥秘,错过它们就错过了人生那最瑰丽的风景、最庄严的境界和最微妙的慧识。一旦读进去了,它们就如清泉活水注入你心田,汩汩流淌一生。
  只需要,只需要轻轻划开一道口子,一道小小的缝隙,那精神清流就会渗进来、流进来、冲进来。
  本书的写作动因就是想推荐人生中最值得精读的文学原典,并提供“ 一道口子,一道小小的缝隙”,让经典的清泉滋润日常生活。早就有动笔的冲动,但怕解读不好反和一本又一本所谓“名著导读”一样糟蹋了名著,直到2004年遇见彭兄,他一再提及可以有这样一本书,甚至一套书,连书名都想好了,才使我下定决心承担下来。没想到,为写再读,经典自身的魅力竟消除了写的负担,又给了我那么多语言性的“惊艳”和精神的“ 颤栗”,我不得不稍微按捺一下,才避免过分唠叨。我内心充满了分享的冲动和喜悦。经典=语言(惊艳)×精神(颤栗)。
  这是和经典的缘分,也是和文学的缘分。
  这才是本书写作的最深动机。
  巴尔扎克有不朽的作品,也有速朽的作品,果戈理有成功的作品,比有失败的作品,但文学总是美好的。我无法想象没有文学的人生,正如帕斯卡尔可以设想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甚至没有头,却无法想象他可以没有思想。
  还记得小时候读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我根本不知道那本前边撕去几页的连环画叫什么名字,但里边的神秘和忧郁却深深打动了一个11岁孩子的心,他忘了本是到邻居家玩一会儿,然后马上要回家吃饭的。那一刻他明白了文学是可以移动的树林和无法洗干净的手。他走进了那神秘的黑夜,忘了吃饭,也忘了时间。在这个除了课本几乎没什么藏书的l山村,谁也说不清这本奇怪的画册是怎么来的。
  15年后,我选择了一个工作,能时时有机会在台上与人分享一本父一本文学名著。那种我能设想的最美好人生是书香弥漫的人生,那种我能设想的最心动时刻是遭遇好书的时刻。因此,除了名著,物品爱买的书是解读名著的书。
  随意组合文字,是种诱惑。但文学是在与这种诱惑的搏斗中产生的。
  文学让语言成为路。像儿时黄昏,母亲喚着乳名喊孩子回家吃饭,一个个孩子沿着晚霞笼罩下的乡村士路,赤足回家。那炊烟下锅灶上的饭菜香是真的,那回家的路是真的。
  文学和生活一样真实广阔。每一本打开的书页,和每一片落叶同样真实,甚至书页本身都散发着木香。在千百次感动过后,生活还跟原来一样,融雪在明亮阳光下滴落下来,鸽群在澄澈天空飞过。但又全不一样了。
  谁说圣洁不可以成为一种美丽,生活的庄严不可以成为一种实际?谁说那最黑最黑的海底就一定没有那条最黑最黑的鱼? 那是来自神秘境界的消息,文学生于世界变成境界的剎那。于是:人,人着;生,生着。生活之壳破碎,心魂之翼张开,生活就意味着生活的可能性,人亦是。
  帕斯捷尔纳克说:“书是一块立体的滚烫的热气腾腾的良心……精神世界没有书便不会延续,就会绝种。猴子就不曾有过书。”又说:“不久以前,人们以为书中的场面是编造出来的.这是误解。书何须那些场面?人们忘记了,我们惟一能够支配的事是使发自内心的生命之音不要走调。
  ” 好书就是那些使发自内心的生命之音不走调的书。在一个处处走调的世界上,我们能认出那些好书吗?有时候,习惯于谎言的人们把真理也当成了谎言。
  没有別的办法,只有质朴.那些伟大的名著是质朴的,它们自身强烈的精神特征表现为一种惊人的质朴,介绍它们的时候也需要这种品质。
  文学不是一种专业,而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这里介绍的30本文学经典都和信仰、人生有关。但它们不因为和信仰、人生有关就不是经典。或者反过来说更对,经典难道可以和信仰、人生无关吗?经典是最多的精神含量和最自然的表达方式相乘,美是真理显露的动姿。那些不为了发表而为了探索心灵的书让我敬佩。
  那些不只提供答案而且提供迷惘的书让我亲近。
  看到那些以心灵的经历参与了历史进程的著作静静排放在书架上,就由衷激动而欢欣,沉潜而宁静,你知道面对的是无数种人生的可能,是无数颗滚烫的心。
  身处斗室,让真理之光充盈,陪伴,粉碎了自我又成全了自我。
  我愿意借着写成一本好书的努力来表达对好书、对文学的敬意。
  还记得早年求学岁月吗? 很多次,坐在列车硬座车厢里,和邻座说够了话,而前边还有漫漫K夜要熬。有人在打瞌睡,咣当咣当的列车行进声中,你却难以睡着。这时,你总会拿出一本书,读着读着,一夜很快就过去了。甚至连座位都没有的时候都有,你站在列车拥挤的过道里看一本讲述人类苦难和温情的书,在昏黄的灯光下,竟不知不觉站着读了一夜。
  人生不是可以在书中消磨一生的旅途。然而,在人类共通的苦难中,是书使你学会把自身的磨难放在一个合适位置,然后更有勇气承载它。
  总有一方璀璨的精神星空,值得你去仰望。
  这不是逃避,而是生活本身。
  在可以陪伴你度过漫漫长夜的书中,但愿也有这一本。
  这就够了。
  以书会友,也以书为友。
  以书为友,也以书会友。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上一篇:股海罗盘:技术指标全面解析与实战技巧 尹宏 胡红霞
下一篇: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 朱瑞熙
回复

举报

QQ|

GMT+8, 2024-7-6 18:0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