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资源-股票学习站-学炒股-股票课程-炒股教程-分析选股指标-入门基础知识

 找回密码
 注册昵称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数字经济2.0(《经济学人》(博集经管商务必读系列)

 
    [-----复制链接-----]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12
楼主
2020-4-15 03:48:25
【资料名称】:数字经济2.0 (博集经管商务必读系列)
【资料描述】:

  编辑推荐
  ★麦肯锡全球总裁鲍达民推荐CEO必读,《经济学人》2016年商业选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推荐,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总裁李晓东作序推荐。
  ★紧贴热搜第四次工业革命、信息消费、宽带中国、智慧城市、互联网+、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了解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必读书,发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业态的新机遇。
  ★作者来自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对大规模投资和高科技领域熟知,有巴克莱银行、J.P.摩根银行高管职业经历,对投资市场有深入系统研究。纽约大学《法律杂志》曾称他为“北美前沿的中国经济人物”。
  ★本书不仅关注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发展新机遇,还对中国企业进入全球市场的发展机会有进一步指引特别说明:购买此电子书,暂无附赠视频,敬请谅解。
  内容简介
  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中国创新增长的主要路径被提出来,并受到各方的积极响应、支持。
  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让企业广泛受益、群众普遍受惠。
  2017年1月7日,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发布《数字经济2.0报告》。同年3月3日,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认为“数字经济”与“互联网+”一脉相承。“互联网+”强调的是连接,“数字经济”强调的是连接之后,有产出,有效益。
  随着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数字经济商业生态出现了云计算、大数据治理、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融合升级,数字经济2.0时代以数据化为标志,深刻影响新零售、新实体经济、信息消费、互联网+电影等新兴业态,重塑商业模式,革新行业面貌,为数字经济注入新的驱动力。作为有超7亿网民的超级消费市场,未来中国企业如何转型以满足消费者更多元个性的需求将释放很大的想象空间,小微企业和中大型企业都将面临更多的商业新机遇。
  作者简介
  马文彦
  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IC,中投公司)的一位董事总经理(Managing Director),曾负责金融、能源、矿业和高科技行业的诸多投资项目(2014—2015年被外派中投公司北美代表处,担任公司海外机构的首席代表)。此前在纽约华尔街,马文彦是少数兼有投资银行与中美金融资本市场法律背景的中国专业人士。
  曾担任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客座教授。2013年获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度“全球青年领袖”荣誉,2014年获纽约大学杰出校友奖。
  目录
  版权信息
  中文版自序
  英文版前言
  序言
  第一章 数字经济2.0时代
  从“实体必死”到“电商终结”
  全球最大的信息消费群
  超级平台之争
  向产业纵深扩展:打破BAT格局?
  引领智能革命时代
  第二章 全球影响力:用户、合作、投资、竞争百事可乐vs可口可乐(微信广告战)
  中国特色的“数字”中产阶级
  社交平台:海外品牌的新渠道
  跨境电商:海外产品的新通道
  国际投资者:最大赢家之一
  不都是赢家:商业模式的重塑要求
  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领域的中美正面战场
  第三章 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升级
  智能手机行业的变局
  小米:线上崛起的黑马
  OPPO与华为的逆袭
  竞争还在手机外
  第四章 全渠道零售的时代
  京东将来会成为悲剧?
  阿里巴巴的绝对领先地位
  京东vs阿里巴巴
  全渠道(omni-channel)模式
  第五章 移动电子商务和线上线下O2O
  红包大战三部曲
  O2O的市场潜力
  O2O还在战国时代
  案例:O2O餐饮服务
  最大的蛋糕:全渠道+O2O
  第六章 网络娱乐
  移动互联网的本性是娱乐
  网络文学:娱乐IP源头
  网络视频:从UGC到PGC
  案例:微博以UGC重新崛起
  寻找PGC盈利模型
  多屏时代下的多元盈利模式
  第七章 “互联网+”电影
  电影业拥抱O2O(线上线下)模式
  影院银幕互联网时代的逆势扩张
  社交化、本地化、移动化(So-Lo-Mo)
  2016—2017行业分水岭
  第八章 互联网金融
  2016互联网金融“监管年”
  股权众筹
  P2P和网络银行贷款
  互联网理财和资管
  消费金融爆发
  第九章 崎岖漫长海外路
  进军海外是漫长的马拉松
  “未来,不等待”:中兴在美国
  小米:在印度重复中国奇迹?
  大航海时代的挑战
  第十章 引领智能革命时代
  星巴克案例:在移动支付领先
  C2C还是2CC?
  创新生态圈的乘法效应
  引领“万物互联、万物智能”
  结语 拥抱智能革命
  专业词汇
  媒体评论
  从专业投资和国际化的视角,揭示了移动互联网带给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及潜在的巨大机会!
  ——陈大同,华山资本(West Summit Capital)合伙创始人每一个公司——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先在数字化上成功,才能在21 世纪的竞争中获得成功。这本书既是对一个迅速变化和至关重要的经济动态的杰出调查,又是一份难得的“行业指南”,可以帮助你理解这个领域正在发生的一切。
  ——鲍达民,麦肯锡公司全球总裁
  “这本书对世界上增长速度快的数字经济体进行分析,及时、具有洞察力、可读性极强。对任何对中国、数字经济或者科技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必读的书。”
  ——鲁本·杰弗里三世,洛克菲勒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中国决心把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新阶段的引擎,而没有什么领域比数字经济更具创新性和活力。马文彦对这种竞争激烈、不断进化的行业的深度分析,展示了令中国转型的公司、人性和力量,这终会对国际贸易产生深远影响。
  ——约翰·L. 桑顿,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联合主席“中国社会正在经历迅速的转型,变得更加工业化和数字化。这本了不起的书解释了网络是如何成为将商业行为从线下发展到线上并令其成为常态的引擎的。”
  ——李晓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主任前言
  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4年上海合作峰会期间访问塔吉克斯坦时,中国的国产智能手机品牌中兴出现在他的礼品清单上。作为“国家礼品”的手机必须具备最高的安全级别,也代表了中国手机制造最高水准。当时作为“国家礼品”的中兴Grand SII,被誉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手机之一(这也许得感谢加拿大黑莓公司——中兴在黑莓公司出现财务危机时成功招募了黑莓核心研发团队,详见本书有关章节)。
  与以往选用传统工艺品如丝绸、瓷器和绘画等作为国家礼品不同,中国品牌的智能手机更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近年来,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惊人进步,逐渐从“世界工厂”变为“新经济创新中心”。使用本国生产的智能手机作为国礼,显示了中国经济正在深度转型升级,也展示出中国走向全球科技创新大国的决心。
  回顾中国的信息革命,从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PC进入市场,主要是电脑本地化的信息处理;到了90年代之后,在互联网时代大众用网络连接,广泛接触不仅是本地的还有网络连接的信息;近十年是移动互联网爆发的时代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生活在网络上,享受着网络的服务和娱乐。在本书各章节都可以看到,中国市场在移动支付、电子商务、O2O(线上线下交互)和多屏娱乐等领域的水平,已赶上国际发达市场,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譬如二维码支付和直播)。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传统经济与生活方式同欧美发达国家间仍然存在差距,恰好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当前基于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继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的又一次全球科技革命)中有了跨越式发展的机会。一方面,制造、物流、交通、教育等诸多传统行业都将被互联网所改变和重构;另一方面,各种生活消费、休闲娱乐等场景也在涌现出新的数字经济模式。依托无与伦比的网络用户数量和相应的数据资源,中国有机会在下一波全球信息革命里成为重要的创新中心。
  由此,中国公司正在迈向全球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已不再以自己对应的西方公司为基准了。例如,阿里巴巴在一开始,曾被视为是“中国的易贝(eBay)”,但是现在,阿里巴巴更像是亚马逊(Amazon)、易贝、贝宝(PayPal)混合体,再加上不少谷歌(Google)的成分(例如地图服务和旗下的视频平台),而且每块业务都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同样,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已经不再是成立之初的“Twitter(推特)模仿者”,而是成为类似于Twitter(文字分享)+Instagram(照片分享)+YouTube(视频分享)的综合平台。
  如果说中国互联网在最初走了一条C2C(Copy to China,复制到中国)的路,中国的第一代科技公司,主要是在复制西方的网站模式,那么数字经济2.0里,市场看到是2CC(to China Copy,到中国复制)的兴起。随着独具中国特色的原创功能、原创应用、原创模式越来越多,中国市场正在成为未来的潮流引领者,而不仅仅是潮流追随者,尤其是在下一代智能设备和移动应用的创新上。
  当前,中国新兴的创新生态环境,正在创造出一波引人注目的创新浪潮。在全范围内,中国要比其他所有世界创新中心更接近美国的硅谷,因为中国市场的创业者的基数大,风险投资的资金量足,市场的机会和规模也令其他地区难以望其项背。在规模上,中国大型互联网公司也是世界上唯一可与美国公司匹敌的。
  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可以看到,中美两个数字经济大国,以他们各有特点、各有代表性的公司,形成了代表不同竞争优势又密切相关的两个全球创新的主市场。美国硅谷代表了技术原创的中心,而中国则代表了最大的互联网群体市场和创新商业化的实验室。许多原创技术在中国形成了发展和应用,又进一步促进了技术创新。
  当然,在许多领域中国与硅谷仍有差距,例如高端服务器、超级计算机、无人驾驶汽车技术、VR技术(虚拟现实),等等。中国市场不乏商业模式创新、用户体验创新,但是与硅谷比较,整体上在高科技领域跟踪、模仿的多,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较少。在当前阶段,新一代中国公司越来越把焦点放在原创性技术的创新。因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当前中国经济战略当中极其重要的战略部署。
  在下一波“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浪潮里,中国市场的独特优势,是它无与伦比的网络用户数量和相应的用户数据。截止到2016年年底,中国的网民数达到7.31亿(超过了欧洲全部人口),其中手机移动上网用户数达到6.95亿。数字经济2.0下的用户数据,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变成主要生产要素,成为科技公司的重要公司资产,也是未来中国创新(特别是人工智能方面的创新)的基础。
  精彩书摘
  小米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最大的成功案例。它创建于2010年,最初融资只有4000万美元。雷军同前微软和谷歌的工程师林斌(共同创始人)合作,带领着其他五名工程师在北京郊区的小办公室里创建了小米。2011年8月,小米发布了它的第一代智能手机米1(参考时间点是,苹果当时已经在发布iPhone4了)。同时,它开始设计一个自有的MIUI软件平台,类似谷歌的安卓系统,来支持小米手机。
  小米最初的目标用户是年轻人,完全通过互联网线上进行市场营销;而它的产品在网上激发的关注,吸引了很多追赶潮流的青年消费者。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到2014年),小米成了中国领先的智能手机品牌(尽管不少中国的市场研究公司偶尔会发布不一样的排名)。但是小米从来都不把自己当作一个高端设备制造商。它坚称自己是一家网络公司。即使有人非得把它和它的主营业务智能手机联系起来,那么它也是一家有网络细胞的智能手机公司。
  小米在前几年的飞速增长和领先地位,其实就是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市场迅速普及的一个缩影。而当前智能手机市场所出现的新的发展变化,例如品牌升级、线上线下渠道融合等,也在智能手机之外的数字经济领域中同样出现,贯穿于本书的其他章节。因此,在讨论小米目前面对的竞争和挑战之前,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当年令它成为智能手机市场上的世界最大黑马的几大因素。
  首先,在它的智能手机发布以前,就累积了一批年轻的核心客户(“米粉”)。在2011年8月小米发布它的第一代智能手机之前,有一年多的时间小米一直在做基于安卓的MIUI软件平台。这个MIUI系统,积累了30多万发烧友(他们称自己为“米粉”),他们是小米智能手机的最初的核心消费者。小米手机专注于那种年轻的、受过高等教育、想要智能手机但是消费不起高端品牌的消费者。虽然他们的购买力有限,这些年轻用户都懂网络并且活跃在社交网络上,而他们在网上论坛同公司的互动,以及他们之间进行的交流,都加强了米粉的根基。
  因为它已有的粉丝群,小米的第一代智能手机——米1,在两天之内就销售一空,而米2和后续产品也以相同的风格很快售空。每一种新机型,最初都会在它的网站上以限时抢购的方式限量销售(大约有50000台)。那些抢到了的幸运者,会在米粉的论坛上晒手机,这就制造出了对产品的潜在的需求。小米的竞争对手指出小米只是刻意制造出了短缺,来进行饥饿营销,以此制造话题(当然,忠实的米粉并不认同)。如今小米的饥饿营销,并不像过去那样有效了,这可能是因为产品已经不再新奇,或者也可能是因为公司的竞争者纷纷提供相类似的产品,侵蚀了粉丝根基。
  其次,在中国市场爆炸性增长期间,使用低价策略来飞快抢夺市场占有率。智能手机在中国,在某种意义上就像十年前的个人电脑。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智能手机是一种身份象征。人们非常关注他们接触的圈子里的人都在用什么手机,甚至连收入不高的人,都迫切想要一台“能上台面”的智能手机。诸如苹果和三星这样的高端品牌并不覆盖巨大规模的中低端市场,而小米的低价、高性能设备,成功地迎合了众多中国消费者想要第一台高质量智能手机的欲望。
  小米的米系列产品(旗舰版)和红米系列产品(经济版)都是在价格上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它于2014年发布的旗舰版米4,其硬件规格只是略逊于iPhone6,每台的售价大约在330美元,比iPhone6售价的一半还要低,而红米的价格只是苹果价格的四分之一。需要注意的还有,中国的电信运营商环境,对小米非常有利。运营商补贴的下降,使更多的中国消费者去购买跟运营商无关的独立品牌设备,这就为新的低成本品牌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与此同时,小米在提供一流的金属材质外壳、屏幕分辨率、芯片处理器、摄像头和其他功能上不遗余力,以保证它的低价是跟高质量产品联系起来的,而非“便宜产品”。设计上它跟苹果的相似性,也令它在众多中国消费者眼里,成了苹果的替代品。再者,它的在线市场营销策略和在社交媒体里激起的浪花,持续地创造出了一种有吸引力的形象,同年轻、时髦的生活方式联系了起来。有以上种种因素,小米成功地为购买力一般的消费者创建了一个充满激情的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接受销售智能手机的低利润,这是其创始人雷军设计的网络商业模式的一部分。小米的计划是利用它高质量的智能手机,来很快吸引一大批忠实的追随者(就像苹果手机那样);随后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将来自对伴随着手机的服务和配件收费。类似于美国电商亚马逊发布了低价的Kindle,来鼓励消费者购买更多电子书和娱乐内容的做法,它也计划要通过为用户在网上的其他需求提供专有软件来收费。在公开采访里,雷军曾经评论说,网上的“最好的产品”——网民最喜欢且最常使用的产品,比如电子邮件和最具娱乐性的内容,都是免费的。他相信,一家网络公司,要吸引用户,最快的方法就是通过一款免费提供的旗舰产品,这也正是小米一直在通过售卖接近成本价的产品来吸引并聚集这么多用户的原因。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上一篇:股市套利三步曲 是一本指导投资新手快速成长的宝典
下一篇:期指格鬥法 邱一平 寰宇350 橫跨兩岸股、期市分析軟體事業
回复

举报

QQ|

GMT+8, 2024-9-8 12:3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